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二十周年纪念
2013-11-06 16:42:59 CRI


波兰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兹比涅夫•普莱斯纳受邀参加2013年上海夏季音乐节

电影配乐大师普莱斯纳来沪演出

为纪念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上映二十周年,波兰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兹比涅夫•普莱斯纳受邀参加2013年上海夏季音乐节,并于7月16日晚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由他作曲的部分电影音乐。18日晚,普莱斯纳及其乐团在上海老码头举行了一个室内音乐会,并和到场的听众及媒体朋友们进行交流。

兹比涅夫•普莱斯纳被认为是同时代最杰出的电影作曲家之一,曾与已故波兰著名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合作密切,为他的电影《十戒》、《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蓝》《白》《红》等配乐,更因《蓝》《白》《红》三部曲的配乐赢得国际声誉。

这次是普莱斯特先生第一次来中国,也是第一次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尽管合作的时间不长,但他极其认可上海交响乐团的水平,称赞其为世界上最好的乐团之一,这次的合作也进行地非常顺利。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他还说觉得中国传统音乐很优美,也很与众不同,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能跟中国的电影导演合作。

参加音乐会的除了基氏电影的中国爱好者之外,还有不少波兰人,他们有的是在上海工作或读书,有的是参加旅行团刚好在上海游玩。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的波兰留学生朱莉安娜和马丽欧拉非常喜欢普莱斯纳的音乐和基耶洛夫斯基的电影,她们最喜欢三部曲中的《蓝》,这部电影也刚好和普莱斯纳的音乐联系最紧密。"他是波兰最好的作曲家之一。我们都很喜欢他,又刚好在上海,所以一定来听一听。"波兰留学生朱莉安娜和马丽欧拉说道。

中国观众了解普莱斯纳的音乐主要是通过基耶洛夫斯基的电影。据说,在基耶洛夫斯基去世后,普莱斯纳非常伤心,一口气在三天之内就创作出了《亡友安魂曲》,纪念这位特殊的好朋友。之后,长达半年之久,因为悲痛,普莱斯纳都无法正常开展工作。16日演出的压轴曲目是普莱斯纳为纪念基耶斯洛夫斯基所写的《亡友安魂曲》中的"落泪哀悼日",以表达他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敬意。在访谈中,普莱斯纳回忆了他们之间的往事并高度评价基耶洛夫斯基的电影作品。"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用音乐来缅怀基耶洛夫斯基......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很有创造性,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值得交的朋友,他的电影作品一定能长期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普莱斯纳说道。

他和基耶洛夫斯基合作过的电影很多,有《永无止境》,《十诫》,《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蓝》《白》《红》三部曲等。当记者问他最喜欢哪一部时,他觉得非常难以选择,因为每一部讲的都是不同的话题。"我觉得,和基耶洛夫斯基合作过的每一部电影给人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有的社会性更强一些,有的更涉及我们的灵魂,而有的则在谈梦想。在我看来,有些是含十戒(宗教)意味的,有些在讲杀人,有些在讲爱情,有些则充满寓意,比如说《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或三色。所以很难说哪一部是最好的。"普莱斯纳如是说。

回顾电影《蓝》《白》《红》三部曲

众所周知,电影《蓝》《白》《红》的片名取自法国国旗上的三种颜色,蓝色象征自由,白色象征平等,红色象征博爱。虽是三部电影,有着独立的故事,不同的人物,而导演基耶洛夫斯基却有意无意让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电影《蓝》的主角茱丽无意中闯入到电影《白》里的法庭,到电影《红》的结尾处三部戏的主角集体出现,还有那个在三部电影里总是出现的那个驼背老人。或许这就是导演基耶洛夫斯基试图在电影里和观众探讨的宿命,一种上天的玩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却也时常在不经意间闯入或构成别人的世界。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自由之歌

《蓝》是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于1993年上映,曾在威尼斯电影节等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过多项大奖。和"自由"这个词带给人轻松自在的感觉不同,《蓝》的基调非常低沉,电影中的人物也都略显阴郁。然而在种几乎宁谧的情景下,有一种生命的张力,既有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有释怀后的解脱,这一切都在普莱斯纳的配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音乐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导演用音乐和动作非常细致而准确地描绘出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

电影的主人公朱莉是一名著名音乐家的妻子,然而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丈夫和女儿,在医院苏醒过来的她自杀未遂,便试图忘记过去,做个了无牵挂的人。她卖了他们原先的别墅,拒绝记者的采访,把丈夫的音乐扔进了垃圾桶,然而,对过去的记忆和感情让她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她拒绝了丈夫前助手奥利弗的爱,也拒绝完成丈夫的遗作。或许是丈夫生前的出轨行为让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依赖。那个女人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对朱莉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最后朱莉还是选择了爱与宽恕,而她也因此彻底获得了自由,决定接受奥利弗的爱,不再埋没自己的才华,开始新的生活。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导演基耶洛夫斯基所定义的"自由"其实是一种不自由。当朱莉最痛苦的时候,正是她最自由的时候。丈夫、女儿都不幸死亡,没有人也没有任何责任可以约束她,她的选择完全是处于自己的意愿,她反而很痛苦,生不如死,不知所措。直到她遇到其他需要她去负责,去照顾,去关爱的人,那些人中既有她后来的爱人奥利弗,也有她丈夫的另一个女人和他们的孩子。她放弃了自己的自由,重新将自己受制于另一段感情,却更幸福。从影片中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她为前一段感情甘愿埋没自己的才华,成就她丈夫的音乐事业。奥利弗劝她继续完成她丈夫的遗作时,就曾提到其实她丈夫的很多作品都是她和她丈夫共同完成的。不难猜测,她为丈夫写曲却不留名是出于爱,不愿为丈夫完成遗作也是出于爱。

自由其实有很多方面,人们常常过于关注行为上的自由,而忽视了感情和精神上的自由。朱莉对丈夫、女儿和他们过去生活的情感依赖,让她的感情和灵魂被陷入无形的囚禁,无法解脱。相比言论不自由和思想禁锢来说,感情和灵魂的不自由人们常常浑然不知,或者即便知道,也无法自拔。这种不自由有时亦或是幸福的,说明在心底里,某些人,某些东西,某些地方是你在乎的,眷恋的和神圣的。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平等之光

电影《白》是基氏三部曲中基调最为明快的一部,但仔细回味,却满是迫不得已的心酸和黑色幽默的讥讽。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的波兰男人和他的法国妻子的爱恨情仇。卡洛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因为爱情留在法国的波兰理发师。他与法国女人多米妮结婚,却不太会说法语。后来因为浪漫的法国妻子觉得家庭生活不美满,他被迫接受离婚。穷困潦倒的他在同为波兰人米科拉伊的帮助下偷渡回国。回国后,他从新开始做理发师,因为偶尔偷听到的一个商业秘密,使他大发横财,开始过上了体面的生活。但对前妻的爱和恨,使他宁可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假死,骗多米妮来波兰,对其进行报复。

正如五十年前,马丁-路德金为黑人争取平等那样,追求平等的道路上永远是双方的对抗和博弈。在影片中,卡洛为了获得这份平等,可谓饱经磨练。与五十年前的美国黑人一样,卡洛对平等的追求也和人格遭受极大侮辱密切相关。卡洛的自尊心在这段和多米妮的感情中被无情地践踏。先是躲进多米妮的箱子里偷渡进法国,但语言不通,巨大的生活压力使他无法像一个正常男人一样和妻子生活,最终导致妻子的不满,被法院判决离婚。即便离婚后,身无分文的他依旧爱着自己的前妻,当看到妻子的窗前出现第二个人的身影时,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仅有的两块钱,打电话给多米妮,却听见她出轨的声音。

记得前些年在一部很红的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里,女主角曾经说自尊心是世界上最肮脏的东西。在主人公卡洛的身上似乎就刚好印证了这一点。即便后来成为了大富豪,衣食无忧,但他却不能忘却对多米妮的爱,或者说,忘不了她曾经羞辱他自尊的那份恨。有时候,爱和恨的界限并不分明。很多人打着爱的旗号去恨一个人,也有很多人以恨的名义去爱一个人,其实,说到底,都是自己的自尊心在作祟。自尊心让我们不敢勇敢的去表达我们的爱和恨,正如电影的名字《白》,既可以认为是很纯洁很干净,也可以是很单调很平淡,完全看不出感情的色彩。

在爱情的天平中,相爱的双方是很难获得真正的平等,只能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也是一种动态平衡。在电影的前半段,多米妮似乎占了上风,离婚后的卡洛没钱,没护照,也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对多米妮的爱也被她无情地嘲弄。而这一切在电影的后半段来了个逆转,在故乡波兰发财致富的卡洛通过精心策划的计谋最终将自己的前妻送进了监狱。然而,在这段相互对抗的感情中,没有赢家。不管是多米妮,还是卡洛,其实到最后都还是爱着对方。

当多米妮因为杀夫的指控被关在波兰监狱里,卡洛特地从远处用望远镜看她。她似乎注意到他的存在,隔着铁窗对着他打手势。手势的意思似乎在说,即使我们分开了,你走了,但也没关系,我会一直等你,等你重新给我戴上婚戒。卡洛拿掉望远镜,流下两行清泪,却幸福地笑了。影片就在卡洛幸福的眼泪中结束。不知道卡洛是不是争取到了自己想要的平等,但至少,他重新得到了多米妮对他的爱,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平等对人来说就像光,会带来爱的希望, 人真正害怕的不是不平等,而是不被爱和尊重。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宽恕之爱

电影《红》讲述的是一个年轻法国女孩,一个退休法官和一个年轻法官的故事。女主角瓦伦汀是一个女学生,兼职做模特儿,充满朝气和活力。有一次,她开车不小心撞伤了一条大狗。她根据狗牌子上的地址找到了一个退休法官的家,却发现这位孤独的老人其实并不想要这条狗了。瓦伦汀一气之下把狗带回家照顾,帮它治伤。几天后,瓦伦汀收到老法官寄的医药费,但多给了很多。等狗伤好后,它又重新跑回原先的家,所以女孩又重新来到退休法官的家里,却意外发现这位退休法官在偷听别人的电话……

电影《红》的主题是博爱,而在退休法官的身上,展现出来的却满是孤独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热情洋溢,也曾爱过别人,但喜欢的女人对他的背叛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后来,他的情敌因为涉及经济犯罪需要由他审判,他判他有罪,完全符合法律。但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他觉得自己是不公正的,因为之后他就申请了退休。宽恕也是一种博爱,宽恕别人的罪既是对别人的爱,也是在解放自己的情感。或许博爱本身也是出于对自己良心的怜悯,善良的人总是很难摆脱内心深处对自己不作为行为的内疚感。正如影片中,老法官反问女孩为什么要救那条狗一样。

"为什么要把丽塔带回家?"法官问那个女孩。

"因为我撞了它,它受伤流血了。"女孩回答道。

"不管它你会内疚的,你会在梦中梦见这只受伤的狗。"法官继续说。

"对。"女孩回答道。

"那你救它到底为谁?"法官反问道。

也许正是受最后一个案件的影响,使他开始更加关心事实的真相。在瓦伦汀的眼里,偷听是一件侵犯别人隐私的行为,极为可耻。做了一辈子的法官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评判一个行为正义与否其实主要应该看那个人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果。法官有自己的理由,他做了一辈子审判,却很难真正知道自己的审判是否公正,因为事实的真相往往是被审判人要极力掩盖的。而通过窃听,所有人的想法和行为都一目了然,所以在遇见瓦伦汀以前,法官都认为自己的窃听行为尽管违法,却是正义的。尽管他不会因此去做什么,因为他相信一切都是天意,他无意去改变,也无力去改变。

或许瓦伦汀离开时的眼泪和大狗就要生宝宝的消息改变了他,他跟邻居和警察局检举了自己的窃听行为。瓦伦汀再次去找他,这一次,她发现原来外表冷漠的法官其实是一个很善良的人。那天是他的生日,35年前他宣判一名水手无罪,事后却发现其实他是有罪的,但他也没有在追究,只是悄悄去打听的他消息,发现他过得很平静,结婚生子,再也没有惹事。

"你不明白吗?你救了他。"瓦伦汀说道。

"算是吧。但我到底能救多少人,释放多少人?我直到现在才明白,对与错之间的分界就在一念之间。"法官回答道。

"是仁慈。"瓦伦汀看着法官。

"是心软。"法官回答道。

可能是因为是三部曲的终结篇,亦或是博爱本来就是关乎很多人的事,电影《红》的人物关系相对前两部复杂许多,除了女孩和老法官这条主线外,年轻法官这个人物也不可忽视。他的遭遇跟老法官相似,一样也被女友背叛,在海难中幸存,仿佛是命运的轮回。但他比老法官幸运,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碰到了瓦伦汀。他俩常常离的很近,有相同的爱好,却一直既不相遇也不相识,直到一起遭遇海难。电影的最后,三部曲的所有主角都作为幸存者出现在屏幕里,最后出来的就是他们俩,看得出来,此时,他们总算是认识了。电影定格在瓦伦汀劫后余生的惊慌表情上,背景是红色,和之前那张海报上的照片一模一样。人生有很多遭遇很相似,也很奇特,很多缘分说不清,也道不明。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需要更加珍惜每一个相遇的人和物,也许在你们相遇前,已经不知道擦肩而过了多少次。

结束语

《蓝》《白》《红》三部曲是基耶洛夫斯基的闭关之作,这位世界知名的波兰大导演在拍完这个系列后宣布不再拍片。两年后,他因心脏病手术失败而永远离开人世,《红》也成为了他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蓝》《白》《红》三部曲堪称是电影史上经典之作中的经典,也是基耶洛夫斯基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电影。在中国的影迷心中,《蓝》《白》《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尽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片子,但《蓝》《白》《红》三部曲依旧时常出现在中国许多大型的电影节展映里,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火花。 (文/吴俣)

Zobacz także
Komentarze
Polecamy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CRI. All Rights Reserved.
16A Shijingshan Road, Beijing, China